台中銀行
Research
洞察使用場域與用戶需求,明確 ATM 設計的三大方向
設計前期,我們透過實地觀察、焦點訪談與內部團隊協作,針對 ATM 使用者的行為軌跡與行員端的服務需求進行整理與分析。期望從中釐清 ATM 現行系統的主要問題與瓶頸,找出可優化的體驗斷點,並針對未來產品提出明確的設計優化方向。
我們將此次設計的關鍵聚焦在三大核心目標:
便捷:為生活場景中的用戶節省每一秒操作時間
針對日常取款與繳費任務頻繁的使用者,我們簡化 ATM 操作流程,減少重啟與重輸的機會,並導入可回退的操作設計,讓任務不中斷、快速完成更直覺。
安全:讓熟悉與不熟悉的使用者都能安心完成操作
考量高齡使用者與臨時使用者的操作習慣,我們優化錯誤回饋與提示邏輯,避免關鍵資訊誤讀、降低資安與金流誤操作的風險,強化對台中銀行服務的信任感。
無障礙:打造開放友善的金融服務觸點
面對多元年齡層與視覺使用條件的用戶,我們強化字級與對比、精簡圖文資訊,讓不同條件的使用者皆能完成金融操作,同時提升台中銀行作為在地共融服務品牌的親和形象。

Execution
重構架構 × 精修互動 × 建立規範:打造可用又可擴的 ATM 介面體驗
結構先行:重塑資訊架構與功能邏輯,打好 ATM 體驗基礎
在專案初期,團隊先釐清既有功能流程與模組邏輯,進行初步的功能優化工序,將資訊架構與功能順序重新定義。另外我們在新功能設計上,加入彈性模組化思維,使系統具備延展與客製化彈性,提升維運效率。
除了流程上的優化,團隊也針對資訊密度與畫面配置進行調整,使介面分層更清晰、回饋機制更即時,協助使用者在操作過程中清楚理解當前任務與後續動作。
使用者視角:設計出既直覺又具辨識性的操作體驗
進入視覺介面設計階段,團隊聚焦於操作便捷性與視覺層級清晰性,讓不同經驗程度的使用者皆能快速完成任務。針對 ATM 高齡用戶比例高、常見使用中斷等情境,團隊特別優化視覺導引、按鍵設計與可回退操作,降低誤操作與重啟的認知負擔。
同時在介面設計語言上,我們也保留台中銀行的吉祥物及企業用色,協助使用者在不同場域中接觸 ATM 時,仍能感受到品牌識別與穩定的產品體驗。
系統性思維:兼顧企業端維運與用戶端一致性體驗
為了讓台中銀行能在 ATM 設備與軟體更新後持續維持一致品質,團隊建立了一套設計規範與元件管理邏輯(含視覺語言與 PM 工程溝通規格),提升內部溝通效率,確保設計成果在未來擴充與場域變動時仍具一致性與延展性。讓台中銀行在未來推進服務創新時,能以此為核心持續優化接觸體驗與品牌感受。


Conclusion
從使用洞察到系統優化,打造台中銀行專屬的 ATM 使用體驗
本次與台中銀行合作的 ATM 介面優化專案,並不僅止於單點的 UI 調整或操作精修,更重要的是從用戶需求、服務場域與品牌識別出發,重構一套專屬於銀行本身的服務體驗語言。
透過對高齡用戶、臨時用戶與多場域使用者的深度同理,團隊在設計中落實 Human-Centered Design 的核心精神,從資訊架構、按鈕層級到操作回饋,處處回應實際使用者的痛點,讓 ATM 成為更加便捷、直覺且具有品牌一致性的服務接觸點。
此外,我們也考量台中銀行內部在視覺更新與規模部署上的需求,導入可延展的設計元件系統與規範機制,讓體驗優化能在未來持續被落實與擴充,兼顧當下與長遠的體驗設計效益。